界面新聞記者 | 武冰聰
界面新聞編輯 | 任雪松
勒布朗·詹姆斯時隔6年再次來到中國。
成都的雨連着下了幾小時,球迷穿着雨披等在露天的商場外,他們身着騎士隊、熱火隊和湖人隊球衣,高喊“LBJ”。這名NBA巨星9月5日當天吸引了數萬球迷到現場圍觀。
界面新聞記者在詹姆斯中國行成都站現場了解到,有球迷提前4-5小時就冒雨前往萬象城見面會現場排隊“卡位”。在當晚有詹姆斯出席的RISE打出名堂籃球賽,有球迷花費6000元溢價購買門票,并從江蘇省坐飛機到成都,兩天打一個來回。
在25-26賽季的82場NBA常規賽開始之前,NBA球星之間的戰鬥已經悄然打響。
詹姆斯在上海和成都參加中國行期間,相關話題多次沖上微博、抖音熱搜。僅半個月之前,庫裡在重慶與球迷見面,5000架無人機在空中表演,引發網絡上的高度關注。

2025NBA球星中國行贊助品牌與到訪地點/制圖:界面新聞 武冰聰
兩個多月裡,勒布朗·詹姆斯、斯蒂芬·庫裡、詹姆斯·哈登登十餘位NBA球星來到中國,他們現身賽事,參加商業或公益活動。球星中國行的活動通常會聯動騰訊、咪咕等頭部轉播平台,吸引知名國内籃球選手、解說員前往現場,甚至有來自其他行業的明星跨界聯動,引發網絡上的關注度疊加。
界面新聞注意到,詹姆斯中國行期間,剛帶領中國男籃在亞洲杯上獲得亞軍的隊長趙睿、從NBA籃網隊重返廣東打球的崔永熙,以及女籃隊員李夢、CBA總冠軍教練王博、成都蓉城足球選手韋世豪都前往現場助陣。
更值得關注的是球星背後的贊助商,來自國内外的不同體育品牌推動球星前往中國。例如,詹姆斯就是耐克簽約球員,而庫裡則是和安德瑪合作。
詹姆斯在2005年就來到過中國,20年之後,球星中國行也在呈現出新的變化。最明顯的趨勢是更加下沉。例如,聯盟當紅的塞爾維亞中鋒約基奇,造訪了佛山等二、三線城市,抵達北京後,他在北京五環外的房山區與球迷見面。此外,西南市場也更加受到球星與品牌方的關注,愛德華茲、倫納德等球星都選擇了成都與重慶作為目的地。
在界面新聞梳理的球星行程中,甚至還出現了徐州、德州、烏魯木齊等城市。大城市通常代表着更密集的人流,更活躍的消費市場,但球星的足迹卻到了中國境内更遠、規模更小的城市。
針對這一現象,奧美公關體育營銷副總裁劉聿帆向界面新聞表示,品牌在大城市的布局和競争已經相對飽和,其他的區域市場仍舊有增長空間,品牌希望通過不同的市場區域策略,形成更多的銷售機會。另一方面,選擇城市與門店也與經銷商的配合度與宣傳資源、鋪貨能力也存在一定的關系。
從整體來看,球星中國行背後反映的還是品牌之間的市場競争。“ 現階段,以中國為主的亞太市場規模僅次于北美,市場的消費能力影響了品牌的營銷決定。球星中國行通過粉絲運營、抓住核心球星資源,主要是為了銷售轉化。”劉聿帆說。
NBA球星“紮堆”中國背後
“我的青春回頭看了我一眼。”在社交媒體上,球迷回憶起十多年前在校園裡打籃球、看NBA的日子。
勒布朗·詹姆斯是2003年的加盟騎士隊的狀元秀,他拿到過總冠軍戒指、常規賽MVP、總決賽MVP,憑借奧運金牌入選名人堂。據美國媒體數據,詹姆斯NBA生涯總收入超過了5.8億美元,位居球員榜第一,而他的總資産已超過10億美元。
詹姆斯遠赴邁阿密的那年,無數克利夫蘭人燒掉了家中的球衣。連讨厭他的球迷都能形成一個社群,這足以看出詹姆斯在聯盟征戰第23年的影響力。
2025年,27歲的SGA一舉拿下雙料MVP;“00後”哈利·伯頓在總決賽上演0.3秒絕殺奇迹,強手如雲的NBA從不缺少新王加冕。
曾經與“小皇帝”詹姆斯同台的,是退役的“綠衫軍三巨頭”“馬刺GDP”,以及仍在許多球迷心中的“黑曼巴”。時間會追上每個看似無所不能的人,40歲的詹姆斯仍能打進季後賽,但他的絡腮胡中已夾雜着銀絲。
一場短短兩天的中國行,讓中國球迷回味起年輕時的夏天。與湖人隊的合約還有最後一年,詹姆斯已經在面臨從球員到其他身份的轉型。他為什麼還會在職業生涯的末年,遠渡重洋重返中國?
詹姆斯于2005年首次到訪中國,在接下來的14年裡又13次來到中國。之後則是一段稍顯漫長的等待。
2019年,時任休斯頓火箭隊總經理的達裡爾·莫雷發表錯誤性言論,加之此後數年疫情影響,NBA球星和比賽轉播一度遠離中國市場。在這段時間内,以安踏、李甯為代表的中國國産品牌還在本土進行發展。
體育品牌的競争格局發生了變化,如果說以耐克為代表的美國品牌是在籃球市場上資源豐富的領頭羊,現階段它和追擊者之間的距離在拉近。
劉聿帆認為,現在品牌之間競争激烈,國内品牌和國外品牌之間的差距沒有十幾二十年前那麼大了。這也意味着消費者不再會隻關注國外品牌,而是會進行産品性能、設計、價格等多方的比較,這給到了老牌勁旅更多的壓力,于是側重在中國市場進行營銷活動。
運動品牌更關注中國市場有幾重原因。首先,籃球是中國的第一大運動。由于場地和裝備需求相對簡單,群衆基礎廣泛。2021年底中國籃協發布的《中國籃球運動發展報告》顯示,中國籃球人口約1.25億,籃球已經是中國集體球類第一運動,這一數據還在随着時間推移而增長。
群衆基礎勢必會帶動相關産業的發展。根據數據分析公司歐睿國際(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)的數據,中國運動服飾市場不斷增長,每年市場規模達到600億美元,僅鞋類市場就有330億美元。
對于NBA球星來說,“帶貨”的核心關鍵點就是球鞋。在成都萬象城的Nike門店中,展示着一款外觀金光閃閃的“無人之境”籃球鞋。界面新聞記者走訪門店期間,店員多次向前來詢問的消費者解釋,“隻能拍照,球鞋暫未在線下銷售,線上申購已經結束”。

成都萬象城耐克門店内,展陳着詹姆斯球鞋、球衣/攝影:界面新聞 武冰聰
中國潮流電商平台得物在2023年年度盤點中為籃球鞋專門設置了“十佳實戰籃球鞋”榜單,Nike JA1仍占據榜首,但國産品牌已經占據其中的四席,其中包括李甯、安踏旗下産品。
将消費者對于大牌球星展現出的好奇與熱情轉化成實際的産品銷售,則可能影響上市公司的業績表現。
受到整體消費環境的影響,多家運動品牌的業績承壓。在最新财季,耐克大中華區銷售收入同比下滑21%至14.8億美元。安德瑪在亞太市場的銷售收入下降14%,至7.55億美元。當球迷評價一名籃球運動員的成就時,會有個人榮譽、商業價值等幾個衡量維度,在業績壓力下,詹姆斯和庫裡成為了企業打出的王牌。
争奪“10後”的未來之戰
對于體育品牌來說,想在籃球闆塊實現“跑馬圈地”,簽約大牌球星隻是第一步。
安德瑪的做法頗具進攻意味,2013年這家公司簽約了庫裡。在安德瑪的主導下,庫裡已經進行了7次中國行。
進入21世紀以來,群星競逐後喬丹時代聯盟最具統治力的王者地位,但毫無疑問的是庫裡會是重要競争者之一。擁有大牌球星站台,是品牌在籃球闆塊打開消費者認知度的第一步。
安踏也在對籃球闆塊展示出興趣。舉例來說,2025年開始,安踏贊助了中國三人籃球國家隊,提供球衣、球鞋和配件等裝備。
不過,以單一球星或賽事為支點的市場打開方式仍稍顯單薄。劉聿帆以國産運動品牌李甯為例進行說明,2012年李甯開始與CBA開展長期合作,同一時期該公司簽約 “熱火三巨頭”之一的韋德,同時圍繞韋德打造了系列球鞋産品,獲得一定的市場反響。
這是一套 賽事、球星和産品“三管齊下”的打法。劉聿帆認為,以這種方式來提高品牌影響力,是經過驗證且可行的。
現階段,在籃球闆塊競争力最強的仍然是耐克。2024年, NBA 和WNBA 宣布,将其全球裝備、商品銷售、營銷以及内容合作夥伴關系延長12 年,這意味着耐克還在持續和籃球領域最具影響力的賽事合作,同時這家公司的旗下擁有以詹姆斯為代表的簽約球員,可以圍繞球星打造産品。
在球員方面,來自美國的公司出于地緣優勢,可以更早接觸、追蹤小球星,實現預先占位,掌握了主動權。在詹姆斯還是一名高中生的時候,耐克就已經為他提供了一份高達9000萬美元的合同。詹姆斯成名之後仍在持續和耐克的合作。

詹姆斯與崔永熙(左一)、趙睿(左二)、李夢(右二)在打出名堂比賽現場/主辦方供圖
NBA聯盟共有30支球隊,每支隊伍的球員也不過二三十人,其中具備國際影響力的球星更是鳳毛麟角,能留給非美國本土品牌後發制人簽約球星的機會并不多。
在完成了圍繞韋德的成功營銷之後,李甯現階段的合作夥伴吉米·巴特勒則沒有在市場上掀起更大的水花。擺在中國品牌面前的現實情況是,不是總能找到最頂尖的球星來合作。
在籃球營銷領域,還能尋找出怎樣的可能性與增長點,才是大品牌更應該關注的“未來戰”。
劉聿帆表示,處于初高中年齡段的青少年有望成為運動消費的增長點,如何打動這部分消費者的心值得關注。
“10後”的父母可能是看着NBA轉播、姚明選秀的“85後”,父母的審美引導,加之社交媒體等多重因素的影響,這一批青少年已經不再對國際品牌有很高的渴望,形成了更加小衆而不盲從的審美。
“針對青年這個群體,打造有更專業的、有産品力的裝備,會有機會提高市場占有率。”劉聿帆稱。
球星中國行暫時告一段落,新賽季NBA将于10月22日開打,球員在賽場上追逐榮譽的腳步,也聯動着場下運動品牌的市場競争。
錄像視頻
集錦視頻
熱門資訊
熱門标簽